冯治纲(1903--1940),1908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南崴子乡大榆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1909年,全家搬到黑龙江省太平川耿家屯居住。冯治纲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读完小学后,因成绩优秀,被汤原县司法科录用做审案记录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失业回家,帮助父兄种地。1932年,到格金河金矿做文书、会计工作。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松花江下游。格金河金矿经理刘纪三为维护金矿的开采权力,组织了护矿队。当时,年仅24岁的冯治纲也参加了这支队伍,他长得浓眉大眼,十分英俊,且又颇有谋略,成为护矿队的核心人物。
1933年11月,冯治纲所在的护矿队与我党领导的汤原游击队相会。在交谈中,他深得汤原中心县委负责人夏云阶的器重,并初步接受了革命真理。后来,刘纪三被气势汹汹的敌人下破了胆,带着家眷返回克山老家。临行,他让冯治纲同他一起走,遭到了冯治纲的严词拒绝。
1934年4月,冯治纲亲手组织可驰名汤原的抗日武装——文武队,担任队长。
1934年秋,汤原游击队扩建为汤原游击队总队。翌年秋,冯治纲带领“文武队”加入汤原游击总队,担任中队长。
1935年12月上旬,在赵尚志同志的帮助下,汤原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由夏云阶任军长,下辖四个团,冯治纲任三团团长。1936年,冯治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初,被任命为六军参谋长。从此,他作为夏云阶、李兆麟将军的得力助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英姿,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7年,日寇加快了侵华步伐,妄图向华北大举进攻,遭到了爱国军民的有力抵抗和严厉谴责。在全国抗日浪潮空前高涨的形势下,东北各地的抗日烽火也越烧越旺。位于松花江下游的汤原县,是抗联六军的故乡。盘踞在这里的日本宪兵队、伪军和警察大队,经常倾巢而出,向我抗日军民频繁进攻。但由于我党在这一带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敌人的屡次进攻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日寇对汤原一带的抗日军民恨之入骨,经常叫嚷:“三江已成了共产乐园”、“汤原的土地都红透三尺”。敌人为了扑灭这里的抗日烈火,1937年农历四月,从邻近县城调来大批日伪军,准备血洗汤原。汤原中心县委很快接到情报,了解了敌人的险恶企图。当时抗联六军主力都远离汤原,只有冯治纲带领的留守团共一百多人在当地坚持斗争。经过反复考虑,冯治纲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夜袭汤原。
农历4月18日(正是赶庙会的日子),天刚黑,冯治纲率队出发了。汤原游击连、青年肃反队、农民自卫队都积极参战。他们扛着红缨枪、土枪土炮和抗联战士一起共计300多人,乘着朦胧月色向县城奔去。来到城下,冯治纲兵分三路:一路进攻部队越过城墙直插汤原县公署院外,准备抵制日本驻屯部队的反攻;冯治纲率二路进攻部队解除北门派出所的武装之后,迅速冲进汤原县公署直奔日本官吏宿舍和县长官邸。途中,遇到一个出来小解的日军,一见游击队,转身想跑,被冯治纲一枪击毙。随后双方展开了激战,进攻部队因得到打入警察队的救国会员王春林、李新善、唐才的密切配合,作战主动,进攻顺利。据垒顽抗的警察队,迅速地被解除了武装。日本参事官宫地宪一和警务巡官齐腾宽,警长付宝珍、唐玉山,警士竹木福太郎,雇员木亚屋一、江头秀蘑被击毙;三路进攻部队打开了监狱、拘留所,营救出地下党员和群众70余名。同时砸开武器库,缴获追击炮三门、炮弹96发、轻机枪3挺、步枪62支、子弹3.5万发、手枪5支、军马35匹。拂晓,冯治纲同志指挥部队交替掩护撤退。著名的“夜袭汤原”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下江人民抗日斗争的胜利信心。
1937年下半年,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调集2.5万名日伪军对抗联部队比较集中的松花江下游地区实行了由南到北的分区包围。从1938年1月份开始,敌我战斗非常频繁。到4月份,伪三江省敌人就与我军交战达123次。在同一时间内,日伪军还强迫伪三江省居住的农民并入578处“集团部落”,修筑警备道路806公里。这些,都给抗联部队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摆脱困境,根据北满临时省委指示,李兆麟在萝北麻花林子召开三、六、九、十一军军政联席会议,决定部队分三批西征,跳出敌人包围圈,向黑嫩平原挺进,实行战略转移。首批西征部队由冯治纲、陈雷同志负责,一路上打仗、爬山、忍受严寒和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胜利到达了西征目的地海伦八道林子。他们在同年10月8日和12月末,先后与金策、奎兆麟率领的第二、三批西征部队胜利会师。为了加强对西征部队的统一领导,根据北满始的指示,将西征部队改编为三个支队。1939年1月12日,冯治纲被任命为第
二支队长。第二支队由六军二师十一、十二团和三军五师八团二连组成。随后,这支部队被派到讷嫩地区开展工作。为了开辟德都、讷河、嫩江地区,冯治纲率队顶着鹅毛大雪,冒着刺骨寒风,仅用三天时间就到达了德都县田家船口。在这里,冯治纲指挥二师十二团伏击了德都县田家船口警察讨伐队,俘虏警察25名,击毙警尉目黑俊一。
部队在向讷河转移时,在谷家窑遭到3000日伪军的层层包围,我军指战员面对十倍于我的兵力,沉着应战。这天上午,有两个伪军站在14号墙头上向我军示威,被冯治纲用“三八”枪击毙。在激战中,他发现北面的敌人是伪警察和自卫团,就派人给他们带封信,信中晓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大义,使他们只放空枪不进攻,减少了我军的压力,傍晚时分,冯治纲发现南面的日军进攻减弱,经侦察得知:原来这里的日军发觉北面伪军进攻不力,就将部队全部调到背面。冯治纲借此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决定部队从南面突围。午夜,他率领部队悄悄从南面撤出去了。敌人以为我军仍在包围圈内,仍旧互相对射,直至天明,日伪军伤亡很大。
部队冲出谷家窑以后,进入嫩江平原,经过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讷北三马架、倭都台、南阳岗等地站稳了脚跟并建立了抗日组织。1939年5月,六军十二团在讷河人民支援下,缴了三河屯警察署;7月10日,我军准备攻打北兴镇。当部队行至讷漠尔河北岸吴家烧锅时,俘虏了伪德都县副县长。冯治纲决定利用伪副县长搞一次调虎离山计。他命令两名战士,将伪副县长带到龙门山警察署附近枪毙了。德都县的警备队长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调动五百名日伪军扑向龙门山。趁此时机,冯治纲率队赶赴北兴镇,迅速将北兴镇警察署和自卫团缴械。当日伪军发觉上当,赶赴北兴镇时,我军已安全转移。
1939年,第二支队在冯治纲带领下,为进一步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坚定人民的抗日信心,决定在“九·一八”攻打讷河县城。
攻城之前,打入讷河镇的我党地下工作者魏永久曾到哈拉巴歧山向冯治纲同志报告了敌情,然后返回讷河镇,随时注意敌人的动向,配合部队实现攻城计划。
9月15日,冯治纲同志率领三军八团、六军十二团全体指战员从哈拉巴歧山出发,谨慎地绕过各警察署,于9月18日到达讷河县县城外15里外待命。
夜深了,全城一片寂静。冯治纲依据从城里带回来的情报,决定姜福荣带领六军教导队和三军八团攻打伪军驻地北大营;王钧率领六军十二团攻打县公署警务科、监狱和银行;讷河抗日先锋攻打警察训练所。23时战斗打响。很快,讷河县城的主要街道和据点被我军占领。警务科和警察训练所的敌人纷纷投降。六军十二团和讷河抗日先锋队搜索战场,在街中心俘虏了伪军团长孙承义。只有六军教导队和三军八团在进攻北大营时受到日伪军的顽抗,后敌人被我强大火力封锁在营房里缩成一团。另外两路攻城部队集中力量砸开弹药库和仓库,运走了几百支步枪、3万发子弹和许多粮食、被服等,从狱中解救出来的群众,也拿起武器参加了抗日部队。拂晓,冯治纲等领导人及时召开群众大会,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抗日宣言。之后,立即指挥部队迅速转移。在返回根据地的路上,冯治纲将六军十二团指战员化装成警察,激了孔国警察署的械。随后,又给龙河警察署长打了紧急电话,命令他们立即出发支援讷河。我军在南阳屯和他们碰头,又巧妙地将他们激械。二支队全体指战员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战斗作风,深受龙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北满省委常委,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同志对冯治纲的英勇善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西征以后,冯治纲率领的二支队驰骋于讷嫩平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军威远播。1939年上半年,就连续攻破了德都县紫霞宫、日本飞机场、老龙门车站、北安李桂芳屯、曹乃信屯,讷河县三合村、吕家烧锅等重要据点。在二支队所活动的区域,抗日烈火越烧越旺;日伪统治者恐慌万状,调集大批军警东征西讨。仅从1939年6月至12月,二支队就与敌伪军交战达75次之多。敌人损兵折将,对冯治纲闻风丧胆。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不得不哀叹:最难对付的是冯治纲部队,“最活跃的也是冯治纲部队”。
1940年1月,冯治纲率领六军教导队和十二团共120余名骑兵部队,深入到寞力达瓦、巴彦、阿荣三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扩大了共产党和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2月4日(腊月二十七),冯治纲带警卫员裴海锋在布西三岔河上游任殿臣屯后面一座无名山上侦察敌情,当行至半山腰时,突然在山顶上窜出来一帮日伪军,冯治纲与裴海锋立即予以还击,终因寡不敌众,裴海锋牺牲。最后冯治纲也中弹倒下。十二团政治部主任王钧闻讯后,率队赶来,击退敌军。这时,冯治纲已壮烈牺牲。时年33岁。
为了纪念冯治纲同志,当时曾有挽歌一首:
国土沦丧,人命草菅苦倍尝,
八载星霜,黑水波涛如泪浆,
荒草长堤尸遍野,孤冢神伤,
夕阳下,古道旁,风凄凉,
杀声悲气壮。
甘南游击,战马驰骋走单骑,
血染征衣,壮志未酬恨无极,
慷慨捐躯痛别离,旌间铭题,
雪前仇,永弗替,追悼烈士,
腊月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