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域内的金代石人

  在公主岭,一说起石人来,人们都会想到石人村,很多人也都去那里看过。但提及另外两处石人,绝大多数人就都不知道了。

  实际上,公主岭境内存有三处石人,准确地说是三处金代石刻群。

  

  环岭石刻群

  第一处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环岭乡石人村(历史上曾经叫过城郊公社红旗大队)的一组金代石刻群。

  该石刻群位于公主岭市郊南约10华里的环岭乡石人村东约100米处。那里是一处金代墓地,墓地上现存有一组石刻,计石人、石羊各一对,石函、石碑顶盖各一件。石人、石羊呈南北排列,石羊在南,两两相对。两石人相距4米,东西相向;两石羊相距2米;石人、石羊相距9米;石函置于兩石羊之间,石碑顶盖置于两石人中间。

  石人头戴幞头,身着方领宽袖朝服,腰束宽带,抱持笏板,足登方头翅尖朝靴,面部扁平,鼻直口方,神情肃然。石人通高2.1米,最宽处0.65米,青石圆雕。因多年来受西南风侵蚀的原故,东侧石人面目模糊,衣装也已漫漶。石羊亦由青石雕琢,造型逼真,俯卧式,圆雕线刻。东侧一只长1.6米、高0.8米、宽0.4米,双角弯曲向前,双耳下垂贴于头部,二目突出,面部温顺,未雕四肢。西侧一只长1.2米、高0.7米、宽0.4米,雕工稍显粗糙,眼、角模糊。

  石函及石碑顶盖均由花岗岩雕成。石函长1.2米、宽0.75米、高0.8米,槽长0.95米、宽0.5米、深0.25米。石碑顶盖状似屋顶,长0.65米、宽0.55米、高0.35米。底部有浅槽,浅槽长0.5米、宽0.4米、深0.1米。

  该组石雕刀法简洁,造型古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当地村民视石人和石羊为保护神,所以历经风雨,仍保护得很好。据当地老人讲,历史上这两个石人曾经被人偷走过,是村民们出面找回来的。

  另,上世纪末,遗址西侧农家盖房挖地基时出土大碗一只,黄釉不到底,细小开片,伴有流釉,具有金代瓷器的特点。后经省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公主岭市博物馆)。

  

  太平沟石刻群

  第二处石刻坐落在公主岭市毛城子乡太平沟村(老地名八宝湖)与长岭县交界处,由一对石人,一对石羊,一对石虎组成。分两行呈东南西北向平行排列,每列从东南依次是:石虎、石羊、石人。行列相距1.5米,每件相距3米。根据1983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的实测:该石人高1.55米、宽0.50米、厚0.35米:石羊高0.64米、长.80米;石虎高0.87米。

  该组石刻与公主岭环岭街道石人村石刻群相比,多出了一对石虎。从造型风格上看,两组石雕都具有古朴、凝重的特点,且都采用线刻与圆雕结合的刀法,但此组石刻中石人稍显瘦小,雕刻却比之精细,不但手执笏板且腰后佩有剑鞘。两组石雕中的石羊从造型和尺寸上看十分相近,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一对石虎均为踞坐仰天式。总之,两组石雕从风格上看并无明显差别,只是局部上稍有不同,应当是同一时代遗物。

  公主岭与长岭的边界线是一条乡路,它斜向从石刻群中穿过,路的那边有一个石人一只石羊一只石虎,路的这边也有一个石人一只石羊一只石虎。所以严格说,这组石刻一半是在公主岭境内,一半是在长岭境内。正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日后在确定其所属关系时,引发了一场地区间的争论,并最后导致一对石人被盗的后果。

  83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结束之后,在全省范围内公布了一批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省文化厅要求各地区(市)、各县也要为所属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保护标牌。

  按上级要求,1984年末,公主岭市(时为怀德县)和长岭县,都将此处石刻群列为自己所属保护单位上报,并分别在自己编写的县文物志中,写入了这组石刻。四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也将这组石刻列为四平市文保单位上报省文化厅。

  当时怀德县文化局做了一个用三角铁和铁板焊制的写有“怀德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简易铁标牌,立在自己所属的毛城子乡太平沟一侧农田边上。

  那么这处石刻群究竟应当归谁管理呢?1986年春,为解决这个问题,省里成立了一个有双方专业管理人员参加的调查小组,对这处石刻群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组长由省文化厅文博处长郭文魁担任,成员有四平市文管办主任段新澍、白城地区文管办主任吴喜才及时任公主岭市文化局业务科长的笔者和长岭县文化局的一位同志。

  实地调查时,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怀德县文化局所立标牌不见了,而长岭县文化局则用混凝土打地基,上立铁柱,铁柱之间用铁链相连,将整个石刻群全部围起来,并在长岭一侧立起了“白城地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铁制标牌。

  看到现场的既成事实,省文化厅郭文魁处长与四平、白城两个文管办主任进行了协商,回省厅汇报后,做出了将该石刻群交与白城地区文管办管理的决定。

  白城地区所设保护圈封闭了从中穿过的那条乡路,人为破坏了石刻群保留的自然状态,同时因新设保护圈将乡路改到一侧,新路占用了邻近村民的土地,损害了一侧村民的利益,所以保护圈设立不到一年,铁链就被当地村民剪断,后来又拔掉了妨碍耕种的铁立柱,最后保护标牌也被人偷走了。

  出于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特殊情结,尽管省里已经明确了管理属性,但笔者心里仍然记挂着这处石刻群,每年还都要去实地看一看。

  2009年秋,笔者陪同四平市电视台《四平史海钩沉》摄制组赴石刻现场,留下了一幅与石人的合影,没想到,这竟是与那对石人的最后诀别。后来,从毛城子的朋友那里,传来了一对石人被盗的坏消息。再后来又去时,只有一对石羊一对石虎在那里黯然伏卧了。

  

  和气石人

  公主岭市域内还有一对金代石人,它们原来的出处在哪里没人知晓,被人们知道时,已然在怀德县和气乡清代建的龙王庙里矗立多年了。

  文革期间,这对饱享人间香火的石人遭了噩运,被红卫兵们打倒火烧后,用大锤砸成几段。这还不算完,又将残骸压在公社礼堂的大墙下,意思叫其永世不得翻身。世事更迭,体制改革,若干年后,和气乡并入怀德镇,原来的公社大礼堂卖与个人,推倒拆毁做了粮库,压在地下的石人重见天日。得到消息后,笔者亲赴现场处理,省文物局专家组莅临考察,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该石人出土后,有人欲买,有人欲卖,有人欲建庙供奉,房地产所有人则视其为保护神,要求原地保护。经批准后,业主于院落东南角设铁栅栏护之。又二年,业主来访,以有人要偷盗,个人无能力保护为由(实则听信算命人妨碍生财之言),请求文物机构给予收藏保护,于是一对金代残石人终于在市博物馆找到了安身之所。

  该石人虽然已是残损之躯,但神形犹在,与另两对石人相比,风格相近,刀法相同,只体量稍有微差。

  经考证,三处石人均为墓葬神道前所设石像生,亦称石翁仲。多出石虎、石羊之属,则由两座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差别决定的。据古文献记载:秦汉以来,帝王和人臣陵墓前就有立石人、石羊、石虎、石柱的墓仪制度,金代立国后,从习中原礼仪,葬仪亦效之。此三组石刻与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墓前石刻相近,因此断定,这三组石人均应为金代贵族墓葬神道所列之物。

  • ( 责任编辑: )

    最佳分辨率 : 1920*1080 1440*900 1366*768

    主办单位:公主岭市人民政府  办公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西公主大街2199号

    邮编:136100  联系电话:0434-6561660  传真:0434-6223110  标识码:2203810013

    电子邮箱:gongzhulingshi@126.com  吉ICP备2021004311号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