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主岭,有这样一位“‘守’艺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灵活运用雕、剪、刮、撕、折、光影、正倒、层叠等技法展演作品,让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充满趣味性,引发观者更多的思考。她就是姚氏纸雕传承人姚艳露(艺名冰彩),其原创无字纸艺故事书《面具》受到广泛好评。作品荣获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遗展创意奖;冰雪双面纸雕灯入选共青团中央新兴经济领域青年助力新经济大展。
说起纸雕艺术,大家并不陌生,它是由汉代“春幡”演变而来,古时在立春那天,为劝农耕种,人们在田间树枝上挂上春天的旗帜,迎接春天的到来。
辛弃疾在《汉宫春·立春日》写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春幡承载了数千年文化的记忆,被后人不断传承演变为民间镂空的挂钱。
家庭熏陶 结缘纸雕技艺。“纸雕主要还是受家里的熏陶。”她说,“儿时,父亲便告诉我,姚氏纸雕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后被奶奶传承,这是一项家族技艺。父亲常常把一些一笔成画的英雄人物刻画出来,一边雕刻一边告诉我这里面的故事和技法,令我如痴如醉,充满了对纸雕的好奇与探索。而我也时不时地把画出来的小动物剪下来,用胶水粘贴在纸上,拼接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奶奶听。奶奶听后,总是会开心地夸我心灵手巧,并且给我买了很多彩纸让我尽情发挥。过年时,再将它们贴到玻璃窗上。看着满屋子红彤彤的窗花,别提我有多得意了。”说到这儿,阳光透过窗户斜斜照在她的脸上,温暖且幸福。
“返璞归真” 追寻内心世界。长大后的姚艳露考入了吉林动画学院专业学习动画艺术。2009年毕业后在北京工作,虽然从事相关美术行业、薪酬也十分可观,但是长期机械式的工作内容,让她觉得缺乏创意和灵感,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越是拼命地向前奔跑,离心中的理想就越远,一时间仿佛找不到那个真正的我在哪里,就好似心中仅存的微弱的火苗即将熄灭。”她说,那段迷茫的时间让她很困苦,而一个梦境却让她决定回乡钻研纸雕技艺。
“可以说,这个梦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我站在一条皮肤溃烂的巨龙身上,它特别痛苦地在污水里慢慢地向前游动,水下厚厚的淤泥,漆黑的夜里下着冰冷的雨,前方是一片失修倒塌的楼房、折断的树枝、望不尽的垃圾堆,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我不知它要带我去何方。我仿佛与它心意相通,疼痛与我感同身受。惊醒之后,我立刻拿起放在枕边的纸笔,趁着凌晨三点微弱的光,将梦境记录下来。”用时半个月,创作出成年后的第一幅纸雕作品——正倒画《神羽·回到山林》。梦里那条龙的溃烂之处就是鸟儿未来得及生出的象征着自由的翅膀,它要带我涅槃重生,建造绿洲,回到向往已久的艺术之林,实现真正的飞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到家乡的白山黑水,向冰彩的创作世界走去。后来这件作品被纸艺馆收藏,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出,也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定,重拾家族纸雕技艺。
于是2013年,姚艳露回到家乡,沉下心的她重拾刻刀……
创新融合 拓展广阔空间。“如何用一刀一剪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以及情感?这其中的秘诀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姚艳露笑着说:“纸雕艺术看起来复杂,其中更需要精湛的技艺以及耐性。而对于一幅好的作品而言,灵感与创意才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把所表现的思想、显性或隐性的信息以及设计传递给大众。而在创作过程,每一幅作品要精妙构思、反复打磨设计,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意境的层次,完成草图,然后才能用刀来‘绘画’,一点点镂空雕刻。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这样才能创作出志趣与形式相得益彰的纸雕艺术品。”
说到此,姚艳露随手拿起近期创作的新年“蛇”形挂钱,类似这样的作品,便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和吉林的特色元素,比如自然界动植物和民俗活动等,用刻刀将作品镂空成画,全部是一刀切,连贯而成。在继承家族传统纸雕技艺的基础上,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作品中,比如古诗词、成语典故、象形文字、篆体字、民俗图腾等,形成姚氏纸雕的原创风格。
说起原创,不得不提姚艳露在纸艺绘本《面具》中大胆加入了撕、划、叠、压、穿线等技法,形成了姚氏纸雕的独特风格。她说,手工雕刻出的作品是不可复制的,跟量产作品相比,更有温度。在雕刻的过程中,人、纸、刀之间会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在观赏时,读者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优秀的纸雕作品,除了疏密得当、意境深远以外,若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则更妙。
她还通过非遗纸雕灯(又名光影纸雕灯)和“恋与深空”品牌合作,精细的纸雕图案与灯光的结合,展现出光与影的神秘交织,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也让更多青年群体接触到这一非遗技艺。
采访最后,姚艳露说:“我希望以纸为媒,连接美好的人和事,多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做好纸雕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能够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打动,进而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
初审:邹梦楠
复审:迟英梅 张仁侠
终审: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