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粮食安全】端稳粮食安全“金饭碗”,我市黑土地保护见实效

  我市坚持科技赋能、制度创新、生态修复,系统推进黑土地保护。
  规划“绣花针”,织密高效用地网。将节约集约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科学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民生工程,进一步强化规划管控。减少土地浪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进一步盘活存量,在符合规划前提下,鼓励功能混合布局和设施共享,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
  沃土生“金”,量质双升保粮仓。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推广保护性耕作175.17万亩,实施玉米与大豆等轮作7.03万亩,完成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23.81万亩。“以前秋收完就烧秸秆,乌烟瘴气。现在粉碎还田,开春一翻地,土又松又黑,攥一把能出油似的!”玻璃城子镇村民感触颇深,“地养好了,苗出得齐,产量稳当不少。轮作大豆那几块地,效益也上来了。”
  “田长”守护,“天眼地网”筑防线。健全“田长制”体系,全市共设田长517名、网格长1212名,配套6项制度,强化动态监管,合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田长实地巡查手段,织密“天上看、地上查”防护网。“以前有人想在地头挖点土、堆点东西,没人管。现在不一样了,田长、网格员隔三差五就来转悠。”大榆树镇村民说,“这地看得严实,我们心里也踏实,知道这是给子孙留饭碗呢!”
  “黑土搬家”,田块整治焕生机。高效利用耕作层土壤,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田块整治”,创新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系统性提升地力。对玻璃城子镇、大榆树镇等8个重点区域1.14万亩劣质耕地,通过土地平整、客土回填、地力培肥及配套建设衬砌明沟、田间机耕路等,打造“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的现代化农田格局。“我家以前有块地薄得很,种啥都长不好”,二十家子满族镇镇村民张老汉指着自家修复后的地块说,“现在你看,这块地平平整整,大机器也能下地了。去年收成翻了一倍不止!”
  我市用系统规划“绣花针”、沃土生“金”组合拳、“田长”守护铁规矩、“黑土搬家”巧手艺,不仅守住了宝贵的黑土地资源,更让其焕发新生机、提升大产能。农民们从松软油亮的黑土中、从田头巡查的身影里、从昔日薄地的大丰收里,真切感受到了土地的蜕变与回馈。这方越来越厚的黑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国家粮食安全坚实的“压舱石”。
  

 

  初审:邹梦楠
  复审:迟英梅  张仁侠
  终审:高智慧 

  • ( 责任编辑: )

    最佳分辨率 : 1920*1080 1440*900 1366*768

    主办单位:公主岭市人民政府  办公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西公主大街2199号

    邮编:136100  联系电话:0431-76561660  传真:0431-76223110  标识码:2203810013

    电子邮箱:gongzhulingshi@126.com  吉ICP备2021004311号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