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收时!我市15.8万亩水稻田迎来丰收季,广袤的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阳下泛起金色波浪,广大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今年,全市水稻总产量预计可达2.04亿斤,较去年增产5%,再次刷新丰产纪录。
科技赋能机械化,良法生产促增收。“现在种地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全程机械化让我们省时省力,效益还大幅度提高。”在南崴子街道,吉林省米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圆凯站在田埂上,望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在金色的海洋中来回穿梭,一茬茬水稻被迅速卷入机身,稻谷尽数归仓,秸秆同步粉碎还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过几十分钟,整片稻田便收割完毕。
“我们合作社今年种了1000亩地,大概一周就能收完。”张圆凯满意地说,“机械化收割不仅效率高,每亩还能节省人工成本200元左右,损失率也降低到3%以下,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张圆凯介绍,南崴子街道还创新推行“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小龙虾养殖带来了额外收益,亩均还可增收800元以上。他指着旁边一片刚收割完的稻田说:“我们在这片田里养殖了小龙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荫和栖息场所,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料,形成了生态循环、提升了稻米品质。”
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秦家屯镇戥子街村村民王志勇的脸上。看着刚刚收割好的一片稻田,王志勇捧起一把金灿灿的稻谷,兴奋地说:“现在种水稻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又快又好。”
水稻连秆带穗被切断后送入脱粒箱,经风机筛选,实现“谷留尘去”——洁净的稻粒通过出口自动装车,碎秆则均匀铺撒在田里还田。
王志勇激动地说:“机械化收割真是太方便了!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60多亩,顶得上上百个劳动力,而且收割质量好,稻粒破碎少,秸秆还能直接还田肥地。以前人工收割要忙活大半个月,现在三五天就完事了,还能赶上好价钱。”
良种良法配套,订单农业显成效。良种是水稻增产的“金钥匙”。今年,南崴子街道全面推行水稻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建立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将科技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张圆凯介绍说“:我们水稻种植面积70公顷,种植品种有4个,预计产量在160万斤左右,年头比较好,所以水稻产量比去年高,预计每亩可增产130斤左右。”
在种植技术上,我市重点推广水稻集约化育苗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通过药剂浸种方式浸种,有效预防了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的发生;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机械插秧时同步将颗粒状肥料定位、定量、均匀地施于秧苗侧3至5厘米,施肥深度4至5厘米,使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能够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和张圆凯一样,秦家屯镇的王志勇今年也种了100余亩的中科发5号水稻,经过测产,总产量比去年每亩增收120斤。
今年,秦家屯镇全镇种植水稻5.25万亩,全面推广中科发5号优质品种。在技术应用上,重点推广航化作业技术,关键时期及时防治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极大减少了水稻损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冯昱龙告诉记者:“根据前期测产,今年水稻每亩产量预计1200斤,优质地块可达1330斤。未来还将着力打造稻米深加工产业,成立自己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推进良种良法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大部分水稻种植已实现与米业、种业企业的订单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目前,南崴子街道共有11家种业公司和6家米业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效带动了本地水稻产业的提质升级,还能带动超过500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作为我市水稻主产区,南崴子街道和秦家屯镇水稻生产正朝着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通过良机、良种、良法的综合应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科技与传统交融,产业与生态共进,正谱写着一曲动人的丰收乐章。
初审:邹梦楠
复审:迟英梅 张仁侠
终审: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