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含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8-2035)公示公告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范家屯镇人民政府、公主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含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8-2035)》。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公共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为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现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含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8-2035)》进行批前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登录网站查询相关规划内容,并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成反馈,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为了便于更好的沟通和完善规划,请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一、公示时间: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3月2日。
二、公示地点: 公主岭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反馈意见的方式
1、来信请寄至: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人民政府502室
2、邮政编码:136105
3、电子邮件请发至:786564703@qq.com
4、传 真:0434-6812344
5、联系电话:0434-6810078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人民政府
2019年 2月 1日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含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8-2035)》主要内容
一、总则
1. 规划目的:为适应范家屯镇社会和经济、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需要,为有效指导各项开发建设,为城镇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划。
2.规划范围
(1)镇域范围(即规划区范围):范家屯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71.9平方公里。
(2)镇区范围:规划范围3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6.70平方公里,包括现状范家屯镇区的建设用地,以及镇区周边用地、东河村、铁南村、十家子、平顶山等需要规划发展与控制的建设用地。
(3)经开区范围:规划范围30.5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5.50平方公里,西至范怀路、东至新凯河、南部与范家屯镇镇区接壤。
3. 规划期限
(1)规划基期:2018年
(2)规划近期:至2020年
(3)规划远期:至2035年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1. 区域发展定位
(1)吉林省“一主”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区,新型、创新产业示范区,长春市西南部副中心的有机组合部分。
(2)长春西南部生态宜居卫星城,集高尚居住、生态休闲、综合服务为一体;
(3)长春西南部汽车后服务产业新区,制造业产业科研新基地,温泉康养休闲绿谷;
(4)公主岭东部商贸物流中心、农副产品供应及深加工中心。
2. 经济发展战略
对接长春三带建设与同城化发展的要求,范家屯镇作为长春卫星城,借势环长经济带,推动范家屯镇全域城镇化。借势长平经济带,提升范家屯镇城镇中心服务能力和建设档次。具体包括三大主要方面:
(1)借势环长经济带疏解主城压力,承担部分长春市的功能,疏解中心城人口。
(2)借势环长经济带强化产业聚集,在物流、汽配等方面形成产业效应,成为长春市产业规模扩张、发展新生产业的重要平台。
(3)借势环长经济带与长平经济带拓展外围腹地,同时面向环长经济带和公主岭,成为衔接长春与外围腹地、承担区域职能的重要节点。
3.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加快镇村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支撑;
(3)创造科学的城乡人口管理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4)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保证城乡协调发展;
(5)乡村发展及村庄整合原则与策略。
4. 居民点空间调整战略
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农田保护、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确定村镇数量、布局。引导农民向农村社区、镇区及经开区集聚,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实施村屯撤并,以利于耕作规模化、产业园区化、配套建设集中化、经营管理规范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近郊村城镇化、外围村社区化”,推进范家屯镇城镇化上台阶、上水平。
三、镇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至2020年,镇域总人口22.34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0.32万人,经开区人口为9.85万人,城镇化率为85%。
远期,至2035年,镇域总人口37.79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9.14万人,经开区人口为17.25万人,城镇化率为90%。
四、镇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 产业发展引导
(1)第一产业发展引导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以建设全域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种植为基础,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格局,面向市场,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发挥区域优势,培育规模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范家屯镇农业现代化步伐。
(2)第二产业发展引导
坚持“生态立镇”战略,按照“区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型、集约型、循环型工业为导向,辅助公主岭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培育壮大镇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全面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3)第三产业发展引导
突出范家屯镇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统筹公主岭经济开发区发展方向,形成两个区域间“二产带三产”,“三产促二产”的良性互促模式。依托镇区以建设生态居住、休闲购物、物流商贸等综合服务业为基础,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效益,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第三产业体系,努力培育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 产业布局规划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从镇域角度出发,依托高速公路、国道、县道,沿交通线发展镇域产业带,促进镇域的产业发展。范家屯镇域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四大产业发展区。
(1)“一主”产业发展区
指城镇发展区,由范家屯镇区和公主岭经济开发区组成。其核心内容是响应“环长”经济带发展战略,融入长春,对接一汽,与长春朝阳经济开发区同步规划,承接产业、技术、人口、物流转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温泉休闲、教育科研、健康养老、花卉产业等。
(2)“三副”产业发展区
指分布在镇域外围的三个特色农业生产区,包括西部都市休闲农业区(位于凤响社区)、南部生态休闲农业区(位于杨家店社区)、东部都市休闲农业区(位于马洼子社区)。其核心内容是响应“长平”经济带发展战略,依托102等交通主干线,突出发展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土地规模经营示范区、都市农业休闲区、绿色农业示范区等。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 镇村体系职能结构
根据范家屯镇域各村镇的现状职能及其发展条件,结合规划期内镇域经济开发空间布局的调整,按职能将镇域村镇分为3种类型: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
2. 镇村体系等级结构
根据城镇、农村社区的职能特点及其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两个等级,即中心城镇、外围农村社区。
3. 镇村体系规模结构
结合范家屯镇的实际情况,将范家屯镇城镇、农村社区的规划规模按人口数量划分为两个等级:
一级(人口规模≥150001人):范家屯镇区、公主岭经济开发区;
二级(人口规模≤10000人):凤响社区、杨家店社区、马洼子社区。
4. 镇村空间结构发展规划
依托公主岭经济开发区和范家屯镇区以及外围三个农村型社区形成“一体、两翼、三节点”的规划建设结构。
1. “一体”:以镇区与公主岭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城镇化建设区。
2. “两翼”:以镇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增长极核,构成南北两翼。
3. “三节点”:远离城镇化建设区、分布在镇域外围的三个就地扩展型农村社区(即农业现代化生产支撑点、外围特色田园综合体),具体为凤响社区、杨家店社区、马洼子社区。
六、居民点布局调整规划
规划对范家屯镇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村下辖居民点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1. 搬迁香山村下辖村屯、孟家村下辖村屯、平顶山村下辖村屯、东河村下辖村屯、马洼子村京哈高速以北的下辖村屯、太平庄村京哈高速以北的下辖村屯、尖山子村下辖村屯、平洋村下辖村屯、田油坊村下辖村屯、金城村下辖村屯至范家屯镇区;
2. 搬迁四马架村下辖村屯、清泉村下辖村屯、郜家屯下辖村屯、平顶山部分村屯、铁南村部分村屯、东河村部分村屯至公主岭经济开发区;
3. 搬迁王学坊村下辖村屯至范家屯镇区十家子新区;撤销十家子村下辖村屯至范家屯镇区十家子新区。
4. 搬迁凤响村下辖村屯至凤响社区;
5. 搬迁杨家店村下辖村屯至杨家店社区;
6. 搬迁太平庄村京哈高速以南的下辖村屯及马洼子村京哈高速以南的下辖村屯至马洼子社区。
七、镇域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1.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城镇建设用地应倡导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地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建设布局,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产业与生活用地,提高区域服务型资源的共享程度。
(2)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证城镇建设有序发展
控制城镇用地无序蔓延,严格执行用地计划,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健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集体土地征收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增强土地管理和增量需求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加快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提供置换建设用地
要促进农村居民点布局向镇区集聚,促进居民点向交通条件良好、产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新建农村社区集聚;推动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规模化。
(4)做好土地挖潜工作,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通过荒山造林、荒地复垦等措施补充耕地,保证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对于为土地挖潜做出贡献的,给予财政补助奖励,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土地挖潜工作。
2. 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
(1)确保给水水源安全。划定水源保护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地水资源受到污染。规划区水源地周围留有宽30米防护绿带。村庄饮用水源地周围留有宽10米以上的防护绿带。
(2)按照国家规定建设镇区给水厂、村庄给水系统以及附属设施,确保镇区及其周边村庄的给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3)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农业生产逐步以喷灌、滴灌、渗灌等以替代漫灌方式。增强城镇居民以及村民的节水意识,鼓励节水器具和设备的使用。
(4)调整产业布局,实施严格节水措施,对于引进企业,严禁耗水量大项目的进入,同时,鼓励企业推行节水技术,减少单位工业产品的取水量。
八、镇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1.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发挥林木植被的生态功能;
2.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建设区域水资源良性循环系统;
3.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安全网络;
4.加快村庄、镇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促进镇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九、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将范家屯镇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地域空间。
1.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主要指镇域的基本农田用地以及镇域水库用地。
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镇村建设行为。范围:一级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高速公路两侧100米范围内、水库保护区。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指镇域内的林地以及河流水域。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镇村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镇村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范围:一般农田、一般林地。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是范家屯镇未来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速度,包括镇区、经开区、村庄居民点建设区等不同类型的发展区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宜建设区。
十、镇区与经开区职能性质
1. 镇区性质
长春西南部都市卫星新城,集养老、教育、体育、商贸文化、生态休闲、物流、温泉、智慧与一体的“公主岭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环长经济带上“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
2. 经开区性质
长西南地区汽车后服务产业新高地,建设环长经济带与长平经济带节点的制造业产业科研新基地,三生融合的产业新城。
十一、镇区与经开区用地规模与使用强度控制
1. 镇区用地规模
(1)近期规划至2020年,镇区城市建设用地为14.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10.32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为139.59平方米/人;
(2)远期规划至2035年,镇区城市建设用地26.7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19.14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为139.46平方米/人。
2. 经开区用地规模
(1)近期规划至2020年,人口达到9.8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9.80平方米,经开区区建设用地面积14.76平方公里;
(2)远期规划至2035年,人口达到17.2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7.83平方米,经开区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5.50平方公里。
3. 镇区用地发展方向
空间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从严控制、集中连片发展、集约高效配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原则。坚持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性指标不突破,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相衔接。规划确定未来城市形成四大发展空间——东进、南拓、中兴、北联。整体空间发展策略为:
(1)东向拓展——主导方向
依托硅谷大街,重点建设东部的十家子新区,以及与老城区之间的连接片区;实现老城区与十家子新区的连片共建。
(2)南向拓展——主导方向
延续现状发展态势,向南拓展;依托镇政府、广场、沿河景观等,带动南部片区的进一步发展;依托高速路出入口,继续向南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3)中部优化——全面整治
老城区内部的整治优化,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空间效率。
(4)北向协调——适度开发
与北部经开区的协调建设,适当开发,用地布局及景观风貌的协调发展。
4. 经开区用地发展方向
南联北拓,提升中部,强化滨水
(1)南联北拓:南向对接范家、空间联动,统筹协调规划布局,区镇一体化发展。北向拓展至大岭镇物流园区,增加交通与物流产业联系;
(2)提升中部:提升中部产业空间活力,围绕产业组团形成综合服务节点,建设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形成区域科技与服务核心;
(3)强化滨水:在滨水区域形成绿色生态廊道,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休闲空间;依托温泉药用养生价值,打造健康休闲、养老基地,成为一张健康生活名片。
5. 镇区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在原有建成区的基础上集约、紧凑发展。随水赋形,灵活布局,组团式发展,形成“两横五纵、双核多区,九个空间板块、八大功能主题”的规划结构。
两横延展——东西方向上,依托硅谷大街、规划南部干道,形成东西延展之势,对外衔接长春与公主岭,对内串联各功能片区。
五纵对接——南北方向上,依托兴华路、东胜路、规划中部南北大道、规划十家子南北大道等,实现范家屯镇区与公主岭经开区、长春朝阳经开区在功能、交通等各方面的无缝对接。
双核驱动——依托老城区的现状基础优势、十家子的新型活力优势,形成东西两大发展核心,并逐步往中部地区辐射,驱动整个范家屯镇区的共同发展。
多区共荣——在双核引导、尊重现状水系等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形成老城综合服务片区、东部综合服务片区、中部绿色宜居片区、南部产业拓展片区、北部物流服务片区等5大功能片区的集成、共融发展。
九个空间板块——根据道路及用地布局,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9个空间板块,包括老城综合服务组团、老城生态宜居组团、西部教育文化组团、南部物流商贸组团、中部文体休闲组团、中部温泉居住组团、中部生态养老组团、北部物流生产组团、东部综合服务组团。各板块间相互独立,形成组团细胞式发展形态,通过道路网络、水系网络、绿地网络、市政基础设施等有机贯通在一起,形成集养老、教育、体育、商贸文化、生态休闲、物流、温泉、智慧与一体的“公主岭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环长经济带上“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
6. 经开区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公主岭经开区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心、两带、多组团”的形式。
两心——综合服务中心、片区服务中心。包括南部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北部的片区服务中心;其中,综合服务中心以现状行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形成集行政、科技、商业、商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智慧服务核,片区服务中心则是重点服务北部的特色产业小镇以及周边的产业组团,形成以居住服务和温泉服务为主的生活康养服务核。
两带——沿河景观绿带、滨水休闲绿带。新凯河西侧的滨河景观绿带和南部的滨水休闲绿带,起到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作用。
多组团——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各自形成节点核心,互相连接成网,体现弹性和灵活的开发模式。依据就业密度及工业片区规模,采取组团式布局,以1-3平方公里为服务单元配套建设产业“服务核”,组团进而推进发展,形成网络联系。
(1)组团单体:以组团为单元,各组团对应各自核心吸引物;
(2)组团联合:依托现有村落或者镇区,分片区形成大型组团;
(3)组团串联:合理利用道路系统,串联各功能组团;
(4)组团核心:各组团对应其核心,功能上分布均匀,相对完善。
十二、镇区与经开区综合交通规划
1. 镇区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至规划期末,范家屯镇区对外公路干路8条,分别为G102、京哈高速、硅谷大街、范怀路、范伊路、兴岭路、范响路、文明三路-文体三路,加强范家屯镇镇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有机衔接区域交通。
(2)铁路:对原有铁路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及防洪设施建设。
2. 经开区对外交通规划
(1)至规划期末,公主岭经开区对外公路干路数达8条,其中,东西方向包括102国道、腾飞大街以及规划范围北侧的规划道路,南北方向包括范怀路、兴华路、清源路、东胜路、滨河路,加强公主岭经开区与长春市区、范家屯镇区、大岭镇的交通联系,链接区域交通体系。规划102国道承担过境交通的职能,引导过境车辆能够快速通过,减少对公主岭经开区内部交通的影响。
(2)铁路:规划加强哈大高铁和京哈铁路沿线的防护绿地建设。
3. 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1)城镇道路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城镇路网形态采用方格网状结构体系。
(2)镇区主干路:道路红线宽40-100米,为片区之间主要联系道路以及各片区内主要交通干道。次干路:道路红线宽40米,为主干路之间的连接道路。支路:道路红线宽14-30米,为各街坊内的主要交通道路。
(4)公共停车场规划
规划至2035年,范家屯镇镇区内规划大型公共停车场8处。
4. 经开区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公主岭经济开发区考虑其交通运输的特殊要求及现状路网的结构,主干路形成“六横四纵”、次干路和支路形成“环形+方格网”的整体骨架路网格局:
“六横”,是指贯穿公主岭经开区东西的6条主干道,分别是102国道、经开大街、腾飞大街、创业大街、规划一街、规划八街。
“四纵”,是指纵贯公主岭经开区南北的4条主干道,分别是范怀路、兴华路、东胜路、滨河路。
(2)道路等级:经开区内道路主要包括三个等级,分别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其中,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50-70m,限制时速为60 km;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20-45m,限制时速为40 km;支路红线宽度控制在10-40m,限制时速为30km。规划道路红线和横断面主要依据交通发展需要、相应规范要求确定。公主岭经开区的道路横断面共涉及两个等级9种类型。
(3)交通站场用地规划
规划经开区交通站场用地2处。1处位于经开大街与清源路交叉口东侧,为社会停车场用地,另1处位于规划二街与东胜路叉口的北侧,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
十三、镇区与经开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1)网络状布局结构:以新凯河、杨柳河和平洋河等沿岸滨水绿地为骨架,贯穿整个镇区,形成生态绿地通廊。结合各个片区的公共绿地,形成全镇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2)绿化组成:形态上以线性绿化为主体,点式、面状绿化为辅;性质上分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滨水绿地三部分。
(3)各组团内分别设置小型公共绿地。
(4)防护绿地:镇区内高压线两侧布置防护绿带,宽度控制在40~60米之间。铁路、供热站、变电站、环卫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外围设置相应宽度的防护绿地。
2. 经开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沿新凯河引入滨水休闲绿带,延伸至居住组团,并利用工业用地周边的防护绿带,构建适宜居民出行的绿地系统。经开区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
(1)公园绿地
规划建设公园主要集中在3处区域,1处为新凯河沿岸开发建设滨河公园;1处位于老城区内,沿新凯河支流建设休闲公园;1处位于汽车温泉小镇内,结合水系建设公园。其余零星分布在哈大高铁线以北,结合功能需要设置街头公园绿地。
(2)防护绿地
规划沿哈大高速铁路、八三输油管线、用电高压走廊布置防护绿带;在生活居住翼与工业生产翼之间布置防护隔离带,减少工业生产对居住区、服务区的影响;规划水厂周边设置宽度不小于20米卫生防护带,垃圾中转站周边设置宽度不小于15米卫生防护绿带。
(3)广场用地
规划建设2处广场,1处位于汽车温泉小镇内,1处位于集中工业区的“服务核”内。可丰富城市公共活动场地,兼具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
十四、镇区与经开区工程设施系统规划
1. 给水工程规划
(1)镇区给水工程规划
水源采用引松入平工程所提供的水源,镇区采取分区供水的方式。给水管网规划以环状为主,环状网与支状网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2)经开区给水工程规划
水厂规划:本着区镇一体、合理布局、有效利用、保障供水的原则,规划与范家屯镇区水厂合用。
输配水管网规划:规划主要采用环状给水管网布局,对工业用水管网与居民生活用水管根据用水量差异和压力要求采用不用管径进行规划,保障给水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2. 排水工程规划
(1)镇区排水工程规划
镇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根据规划路网、规划用地性质和场地、道路竖向设计及污水排水分区沿规划路设置污水管。经污水主干管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就近河流。
雨水管网采用暗管,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雨水管网利用地形坡度布置,采用重力流就近排入水体,便于维护管理。
(2)经开区排水工程规划
污水管管径:DW400mm-DW1350mm,管底埋深1.85m-3.6m。管材采用PE管,接口为热熔连接。
污水排放路径规划: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须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河流。管网布置应符合地形趋势,沿路或沿河顺坡布置,减少污水提升量和提升次数,减少管渠穿越河道及铁路等不易通过地带的次数。低洼和平坦地带,为减少管网埋深,管道敷设宜采用最小坡度,并以最小流速复核。
在规划区新凯河沿岸设1处污水处理厂,位于创业大街与规划十一街交叉口西南侧。
根据本区的地形特点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按照地势的高低,将雨水排入经开区内的新凯河等河渠或低洼地带内。
3. 电力工程规划
(1)镇区电力工程规划
镇区保留利用原来变电所,在镇区西侧规划一处变电所,占地面积约0.59公顷,主变容量约3万KVA,远期增容至6万KVA。中部新区近期规划变电所一处,占地面积约0.46公顷。
规划近期增容范家屯变电所主变容量至6万KVA,远期增容范家屯变电所主变容量至8.5万KVA。
(2)经开区电力工程规划
现状在经合大街和规划一路交口的西侧设有范北66千伏变电站,考虑未来经开区发展,可以进行适当扩容。
4. 通信工程规划
依据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综合服务的建筑功能不同,规划不同的管网密度,居民生活、综合服务的建筑管网密度较大,工业生产、仓储建筑管网密度较小。
5. 燃气工程规划
(1)镇区燃气工程规划
气源引自公主岭市经济开发区。在范家屯镇区规划燃气站2处,十家子新区规划燃气站1处,南部新区规划燃气站1处。气化站近、远期气源均为液化石油气,远期可利用资源优势建设煤制气系统或从周边城市引入天然气作为镇区气源。
燃气输配系统:天然气管网输配系统由天然气中压管网、调压箱(站)及庭院管、户内管组成。中压管网尽量布置成环状,规格为DN200—DN300。
(2)经开区燃气工程规划
近期使用现状天然气门站,位于东胜路和规划一街交叉口的北侧,占地面积4.60公顷,规划在规划三路和规划五街交叉口的南侧新增天然气储备站一处,占地面积0.64公顷,远期增加气源由大岭镇引入。
采用环状管网布局,中、低压混合管网供气系统。工业用气与居民用气分级布局,按照国家规范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布局燃气储存和调压设备。城市主干管及中压一级供气采用中压A级设计,对多层住宅小区,每1000-2500户左右,设置一套中—低压区域箱式调压器,小区管网采用环网供气。
6. 供热工程规划
(1)镇区供热工程规划
保留硅谷大街西侧现有供热站一处,占地面积3.96公顷。规划1处集中区域供热热源,位于十家子新区,占地面积约为11.41公顷。
规划热源与用户之间采用直接连接,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直埋方式敷设,管径在DN300-DN900之间。
(2)经开区供热工程规划
规划采用热电厂及区域锅炉房两种供热方式,经开区腾飞大街以南区域的供热热源来自现状热电厂,位于滨河路与经开大街交叉口东北侧,占地面积3.38公顷,在规划三路与规划七街交叉口的东北侧新建供热站一处,占地面积为4.92公顷,作为腾飞大街以北区域的供热热源。
本次规划采用环状管网与树枝状管网结合的布局形式,管网输送能力按最大负荷规划,供热管径根据计算热负荷和热水管网允许流速确定,在DN300-DN900之间。
7.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规划在经开区内东北侧布置垃圾中转站一处,镇区与公主岭经济开发区合用,统一解决范圾处理问题。完善配套各类环卫设施,使镇区保持清洁、卫生。逐步实现镇区生活垃圾袋装分类收集,实现垃圾收集运输的容器化、密闭化、机械化
8. 综合防灾规划
“预防为主”、“平灾结合”,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及社会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附图(见附件):
1. 镇域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图
2. 镇域村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3.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4. 土地利用规划图
5. 规划结构分析图
6. 功能分区规划图
7. 综合交通规划图